行业新闻

“卷王”开辟新战场,风电光伏走向大海

2025-04-14 00:00:04

说到 " 卷 ",近几年的风电、光伏绝对堪称其中 " 翘楚 ",下游装机 " 卷 " 到屡破增速纪录,今年上半年即迎来了 " 风光装机超煤电 " 的历史性时刻,也提前 6 年多兑现了总装机达 12 亿千瓦的国家自主贡献承诺;但与此同时,上游制造环节也 " 卷 " 到价格持续走低、成本线不保,企业业绩大幅失血,今年上半年,超过 60% 的风电企业营收、净利润同比下滑,光伏设备企业更是惨淡,A 股 TOP10 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平均降了 69.9%,通威股份、隆基绿能、TCL 中环三大龙头均血亏超 30 亿。

如果一味在旧战场 " 卷 " 下去,不仅企业难保盈利,就连下游的可持续增长也会受到冲击。实际上,风电光伏领域近来也均开启了新的技术、业态更新浪潮,如风电的大型化、光伏的 N 型替代,在这其中,海上风电、海上光伏也愈发受到重视。

重新起跑的海上风电

" 双海战略 " 在风电公司中已流行了很久,其中出海战略虽有波折但整体成绩可观,但被寄予厚望的海上风电前些年却给人 " 雷声大,雨点小 " 之感。这一情况除了与技术攻坚进程有关外,也受到了 2021 年海上风电抢装潮后的政策调整影响。

不过,随着战略倡导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技术、产品的进步,业界不少声音认为海上风电将在 2024 年迎来新的突破。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中就曾预测,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将在 2024 年突破 10GW,同比增长超 40%,迎来开工、交付和装机大年。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预测成为现实的可能性不小,根据金风科技半年报披露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海上风电招标量达到了 5.37GW

而且,从企业、机构的判断来看,2024 年很有可能成为海上风电重新起跑的起点,2024-2026 年大概率会出现 " 十四五 " 海风装机高峰。华金证券的中期预测则认为,未来十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将大幅提升到 410GW 的规模。

从政策、企业的动向来看,海上风电的发展也获得了较大的支撑力。今年全国碳市场 CCER(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并网海上风电与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和红树林营造成为了首批被 " 承认 " 的方法学。福建、海南等海上新能源大省,也在积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此前一度叫停海上风电开发的海南省,在今年 8 月印发的《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 — 2026 年)》中,明确提出 " 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链 "、" 推进儋州洋浦、东方、临高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建设 "。

企业层面,除了金风科技、明阳智能、远景能源等整机商龙头纷纷加码外,连宁德时代这样的锂电巨头也 " 跨界 " 入局。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此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 2023 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超过 3000 万千瓦的整机企业有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运达股份和电气风电 5 家,合计占总装机量的六成左右,钛媒体 APP 也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新入局玩家多了起来,但TOP5 的投入力度更大,优势得以巩固

可以想见,被市场冠以 " 新万亿赛道 "" 风电最后蓝海 " 的海上风电也会变得越来越卷,不过,从今年以来受台风冲击的相关案例来看,海上风电想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进而走向深远海,还需要科研创新、产品迭代等方面的进一步突破。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风光技术展望》报告提示称,海上风电的发展对风电机组的研发、制造、安装运维、相关装备制造等环节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零部件环节,大型轻量化叶片的研发量产,轴承的国产化、变流器、齿轮箱和铸件等产品的研发和批量化生产都亟待加强;在海工装备方面,目前国内海工装备仍存在缺口,海上风电安装船、起重船和运维船等需要更完善的配套,建议国内大型央企及设计单位应加大对海工装备的投入,不断完善我国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技术能力。

迎来新局的海上光伏

风电走向大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占地面积大、运转时有生态风险,而目前光伏在陆地空间资源方面遇到的问题较少,向海上扩展的步伐也相对较慢。

不过,钛媒体 APP 综合一些业内最新动向来看,今年海上光伏的发展有明显的加速之势

今年 5 月,总投资约 90 亿的中国核电田湾 200 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获国务院批复,成为了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海上光伏项目。根据目前披露的资料,该项目用海期限 27 年,建成后每年发电量约 20 亿千瓦时。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项目的获批是在去年国家能源局在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中明确提出 " 推动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上光伏开发模式 " 的直接结果。实际上,去年至今,广东、江苏、山东等多个沿海地区均已出台了支持海上光伏发展的相关政策。就在今年 8 月 26 日,上海市发改委也印发了《上海市 " 风光同场 " 海上光伏开发建设方案》,明确要求年内启动首轮海上光伏项目竞争配置,规模不低于 100 万千瓦。并提出,2025 年要开展其余海上光伏项目竞争配置和开发建设,投资主体配套建设新型储能装置,出力不低于海上光伏装机容量的 20%(额定充放电时长不少于 2 小时)。

企业方面,除下游中核、华电等央企巨头积极布局开展试点外,上游设备制造龙头如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正泰新能等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前瞻布局,今年 6 月天合光能还发起了海上光伏应用生态平台,参与共建的包括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华东电力设计院、中集集光、福斯特等行业知名机构、企业。

从海上光伏发展潜力来看,目前有测算称我国 1.8 万公里海岸线可实现的装机规模至少在 100-300GW 左右,CPIA 也表示,行业确实对这一领域寄予厚望。但至少就目前来看,海上光伏在盈利效应、商业模式上的吸引力相对有限,相关技术也有待突破,这也成为了社会投资、上游民营企业进场速度相对较慢的主要原因。

一位光伏电池、组件头部企业员工表示,不少制造公司确实对海上光伏有研究,也成立了一些项目,虽然整体在加速推进,但目前考虑规模投入量产的应该不多,一是行业整体情况低迷、企业资金压力大,再加上在 N 型技术中已经投入不菲,兼顾更加前沿或小众领域的精力就会少一些;二是该环节投入和收益还不成正比,估计要有进一步的政策支持,提供更大力度的生态溢价,才有可能刺激全行业的兴趣。在日前 CPIA 组织的海上光伏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也有专家建议称应在海上光伏领域给予技术、政策、资金全方位支持,并积极探索 " 光伏 +" 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链共振。

从资源潜力的角度来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 " 入海 ",在规避生态、安全等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更高效利用自然条件是大势所趋,不过,对于目前处于经营低潮期、负债率较高的上游制造企业和业务利润规模较小且转型压力较大的下游发电、运营企业来说,如何平衡好现实情况与前瞻布局,仍是不小的挑战。(本文首发钛媒体 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查看原文

Copyright © 2021-2022 2024澳网门票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31012002005970 沪ICP备20024360号-1